私域/饭圈化的本质是被现实干虚脱的生产者向空转的批评进行的宣战,镇痛剂绝非多余!

哔哩哔哩   2023-02-02 23:06:54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镇痛剂/安定剂。

在古早的互联网中,能上网的人大多没多少戾气。

因为他们大多生活优渥,没有被现实本身硬塞多少屎,自然没有在网上发泄转移出去的需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互联网扩张后,或者说科技下沉后。互联网的用户分布更加多元丰富,不再单一,包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那些被现实干虚脱的人,他们上网只有两个,要么缓和痛苦,要么根绝痛苦。

大部分up主或者 靶子(喜剧表演家) 都没有技术/知识/人脉/物力 去根绝他们的痛苦,只能用讲笑话、说趣事缓和痛苦,或者充当 靶子,供他们发泄转移不满。

换句话说,大部分人,只能生产「镇痛剂」。

互联网的真实,就是「镇痛剂」的生产、使用,麻醉被「现实」干虚脱的人的痛苦。

除非你能根绝现实的痛苦,否则你确实不和谐。

与其说是「批评的瘫痪」,不如说,大家已经对 「空转的批评」麻木了,这种空转的批评,他既然不能根绝现实的痛苦,那就只能刺激和扩大痛苦。

与其说是「批评的瘫痪」x2,不如说是 「被现实干虚脱的人」主动向「空转的批评」宣战。

自发地 重新定义 批评,将批评这一社会行为 再格式化,将批评更现实化,主动杜绝 空转。

什么是好的批评?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我无意定义。

他应该是靶向地、以解决问题为主题。或者良善地建议、或者说出自己的困难。

这里对好批评的定义,仅限于镇痛剂场,而非新闻、纪录片等反映现实的领域

而向「批评的空转」宣战,是一场漫长的 文化战争,它跨次元、跨领域。

向空转的焦虑宣战、向空转的批评宣战。

让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态度、处理变得更纯粹,不拖沓。

要么 缓和痛苦、要么根绝痛苦,绝不容许有中间态的空转。

那空转只能让我们做没有结果的投资,这比消费镇痛剂要付出的代价更高,他不仅消耗金钱,还消耗信心。

如此说来,屏蔽、杜绝 「空转的批评」,那绝非是 「批评的瘫痪」。

因为「空转的批评」只是无意义的心智消耗。

从经济角度说,「空转的批评」还是砸文艺工作者的场子,让他们实质失业,只是将 锅从 用户群,甩给全社会。

以下是一些我当 up的 碎碎念

二。关于批评。

在我看来。

播放量/弹幕/评论/点赞/投币/收藏数/转发量

完播率/播放增长

就是最隐性的批评。

那个决定你能不能靠这个吃饭。

剩下的。

我不认为互联网上能有多少中肯的批评。

我只看到很多人仗着up主没权势,

把不敢向大up发泄的怒火,转移到小up身上。

只看人气,批评本身就被「想批评」这个过滤器过滤了一部分观点输出,有50%-90%的想法,因为懒而没有被说出来。

作为个人来说

人有批评的权力吗?

我认为文艺工作者确实有接受,生活物资生产者的批评的义务。

但反过来,文艺工作者生产的是缓和现实痛苦的「「镇痛剂」」,批评者在镇痛剂中输出了不愉快的声音。这样确实会刺激镇痛剂用户的心情,这样镇痛剂用户就会换个地儿找安抚。

这被称作砸场子。

镇痛剂的评论区本身不能分区,找安抚的人,无法无视这些不愉快的声音,他们被迫从虚拟构建的世界拉回充满痛苦与不愉快的现实之中。

他们会想,这个up真事*,换一家好了。

怎样批评又不影响观感,是一项技术,但我们职业的文化工作者无法要求被生产关系干虚脱的 物资生产观众 按专业性流程批评,太为难了。

这是个关于 文化生产者 和 物资生产者 的矛盾。

其中,用户又分  找安抚的a+,被咳到的a-

a+和a-显然冲突。

镇痛剂up主 u+只生产 镇痛剂c+  = u+(m)

当a-(c+),会产生 c-,a+(a-(u+(m))) -> bad

再看看。

a+(a-(u+(a+(m))))== Ø -> a+不再支持u+

这是个生存问题。

因为我不想进厂被人干虚脱,所以我自我定位是镇痛剂生产者。

所以,我会生产更多的镇痛剂。

当然,我是没有义务的。因为也没人对我有义务。